栏目导航

专业巡礼 环境工程专业

发表时间: 2025-05-15 作者: 华体会最新地址

  环境工程专业创办于2009年,隶属于能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碳计量学院),是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的本科专业,培养以碳计量、环境智能监测为特色的“环境+双碳”复合型工程实践创新人才。专业2014年获批资源与环境硕士点,2017年成立工业碳计量研究所,2022年“环境与生态”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24年迎来首批国际研究生,碳计量碳中和微专业开班授课。目前,专业正参照《华盛顿协议》努力同国际工程教育标准接轨。

  “精思国计、细量民生”,量大环境人深耕不辍,十余载砥砺奋进,在“双碳”战略的浪潮中,以精准计量守护生态家园,以科学技术创新助力绿色发展。

  专业秉承“精思国计,细量民生”校训,面向“双碳”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良好思想品德与工程职业操守、宽厚专业基础与开阔国际视野,掌握环境污染防治、环境规划与管理、碳计量等专业相关知识,能运用数字化技术,具有工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环境监视测定、计量和评价能力、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的设计和运营能力、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环境工程相关新理论、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发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在环境工程及“双碳”相关领域从事环境监视测定、设计、规划、管理和开发方面工作,“精环境、懂计量、重应用”复合型工程实践创新人才。

  本专业紧密结合学校的“计量、检测、标准”等特色优势,将专业定位为培养“精环境、懂计量、重应用”的复合型工程实践创新人才。通过依托学校在计量领域的深厚底蕴,专业在环境监视测定、计量和评价能力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环境工程专业相关知识,还具备计量能力和标准意识,能够在环保工作中发挥“计量+环境”的人才特色。围绕学校“碳计量”人才教育培训目标,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双碳”课程,配套碳计量碳中和微专业,助力学校特色人才培养。

  在研究方向上,环境工程专业重点发展以下三个领域。一是环境污染监测与控制,包括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的治理与修复;二是环境智能监测与模拟技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环境监视测定效率;三是工业碳计量与环境管理,依托学校的计量特色,以环境工程学科为基础,重点培养“碳计量”特色人才,为“双碳”目标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这些研究方向不仅契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环境工程专业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的理念,坚持实践育人,通过科教融汇建设与本科生导师制“双轮驱动”,将创新训练融入人才教育培训全过程。导师团队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构建学生“课程-项目-竞赛-论文”四位一体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培养体系,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科学技术创新意识,强化学生实践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科研工作及工程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专业拥有一支年富力强、凝聚团结的全博士教学科研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省级人才2人,ESI世界前2%学者1人,“双碳”特色师资9人,外籍教师1人,43%教师具海外留学访学经历。专业拥有省级一流课程2门;建有环境测试分析中心、环境智能监测及工业碳计量等特色实验室;与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等10余家企业和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除校图书馆外,专业藏有专业图书1000余册。

  专业拥有“资源与环境”硕士点,所在学科“环境与生态学”进入ESI世界上的排名前1%。专业发展与国际接轨,所在环境工程硕士点2024年首次招收国际生;主办环境计量与生态修复国际研讨会(EMART2022)等国际会议;同韩国高丽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国外高校长期联系,每年遴选优秀学生交流;与意大利卡梅里诺大学、巴基斯坦真纳大学签署人才联合培养协议,计划开展合作办学项目。

  专业目前拥有6个省级平台。省工业碳计量技术探讨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碳计量”技术创新中心、河南省“碳测量技术与高端仪器装置”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智能化流体精密计量输送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家具检测技术探讨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特定种类设备与能源环保计量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4)专业类课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系统工程、环境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碳计量方法与实践、碳捕捉与碳中和。

  近三年,专业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教改项目4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科研经费超2000万元,大型科研仪器设施超1500万元。

  基于构建的“课程-项目-竞赛-论文”四位一体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培养体系,专业学生科研成果显著,近三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45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期刊等学术论文6篇,公开/授权国家专利12项。在“大学生在行动”生态环境科普活动中,专业学生连续4年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发文表扬。

  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近三年6人进入公务员岗位,6人获得双学士学位。70%以上就业学生进入了生态环保企业从事生态环保及“双碳”相关工作,聚光科技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础能力、团队协作、动手能力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毕业生升学数量质量上升,近三年平均升学率超45%,有63人升学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南大学、普渡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继续深造。

  2022年专业顺利承办了第五届浙江省大学生环境生态科学技术创新大赛。2024年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外业调查采样工作,采样工作开展顺利,得到了江山市电视台的采访报道与肯定;采样工作圆满完成,收到浙江省第三次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感谢信,对我校能安学院环境工程研究技术团队全力支持和服务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表示感谢。2025年《中国教育报》专栏报道了我校能源、环境等专业“碳计量”特色人才教育培训教改文章。

  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近三年6人进入公务员岗位,6人获得双学士学位。70%以上就业学生进入了生态环保企业从事生态环保及“双碳”相关工作,聚光科技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础能力、团队协作、动手能力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毕业生升学数量质量上升,近三年平均升学率超45%,有63人升学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南大学、普渡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继续深造。

  生态文明是我国“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发展要求。随着环境问题关注度的增加,“双碳”战略的推进,社会对“环境+双碳”人才需求量开始上涨迅速,就业形势良好。本专业的主要工作规划方向有各级政府生态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环境检验测试与监测机构、环境工程技术工程公司(包括设计和研发等)、环境咨询(包括环评、EHS、碳汇计量评估、清洁生产等)公司、各种类型的工矿企业环保及碳排放管理部门。同时,每年还有一批优秀毕业生升学至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继续深造。

  王柯凡,2018级环境工程本科生,考研至浙江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该生在校学习平均绩点3.94,多次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曾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国家三等奖、第十二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省三等奖、“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校特等奖、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等科研项目;曾获得2019年“大学生在行动”全国优秀志愿者、“大学生在行动”全国示范小队;浙江大学优秀研究生、浙江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浙江大学优秀团员;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

  顾骁嵘, 2019级环境工程本科生,考研升学至中国科学院大学,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硕士学位。该生曾任党员之家主任;校优秀毕业生;获省政府奖学金和连续四年校学业类奖学金;曾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三等奖、浙江省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中国计量大学“互联网+”和“挑战杯”竞赛二等奖;曾参与两项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主持一项优秀结题;发表SCI论文一篇,公开一项发明专利;获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优秀志愿者称号。

  姚圣涛,2020级环境工程本科生,以考研总分排名第三进入南京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读研。该生曾任校文体部负责人,校读书会社长,班级文娱委员;连续两年专业排名第一,核心学分绩点达3.91;大学四年每学期均获得校级奖学金一等和二等奖学金共计6次;曾获浙江省政府奖学金、浙江省优秀毕业生、校三好学生、第十四届金锅杯节能减排大赛二等奖、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各级各类奖项多次。

  顾骁嵘, 2019级环境工程本科生,考研升学至中国科学院大学,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硕士学位。该生曾任党员之家主任;校优秀毕业生;获省政府奖学金和连续四年校学业类奖学金;曾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三等奖、浙江省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中国计量大学“互联网+”和“挑战杯”竞赛二等奖;曾参与两项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主持一项优秀结题;发表SCI论文一篇,公开一项发明专利;获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优秀志愿者称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版权所有  华体会导航_华体会最新地址_华体会hth体育最新登录  |  营业执照  |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皖ICP备2021001185号-1